江苏科技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多源合流,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源自1933年上海大公职业学校,1953年组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1970年迁至镇江,1971年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并更名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学校从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4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共建高校,2016年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本科生,199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175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700余人,本、硕、博全日制学历留学生740人。现有镇江东、南、西3个校区和张家港校区以及上海办事处,占地2482亩。学校新校区坐落于镇江市丹徒新区十里长山,占地2650余亩。另设有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独立学院),在校学生7080余人。
学校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要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全国相关高校中船舶工业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最全、具有船舶特色整体性和应用性优势的高校之一。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10个,本科专业66个。目前,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现有国家国防特色学科5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3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结构日趋合理,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教职员工21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4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人员210余人,副高职称人员690余人,博士870余人。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60余人;拥有省高校“青蓝工程”团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13个。
学校拥有完备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平台,有15个国家级、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省部级技术转移机构,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0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建设)基地。学校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蚕业科学》《中国蚕业》《现代面粉工业》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享有“中国造船工程师摇篮”的美誉,已为船舶工业、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14.3万余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学校获省部级以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13项;五年来,在“挑战杯”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两次捧得“优胜杯”;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8%以上。
学校立足船舶、海洋、蚕桑特色优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以国家需求为驱动,注重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紧密结合,主动为船舶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2019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单位排名第6),累计参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学校主持的研究项目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近年来,学校牵头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牵头主持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1项,获批国防科工局特色学科条件建设项目1项。主持完成的“大型挖泥船综合控制与关键装备保障一体化系统及应用”全面替代国外进口,参研“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参研的“耙吸挖泥船动力定位与动态跟踪系统”应用于岛礁建设,集装箱船、新型焊接电源、高性能焊机、船舶企业管理软件等广泛应用于各大船舶企业,舰船后勤综合保障系统国内领先,救生艇用柴油机占全球市场近60%。学校蚕业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蚕业研究机构,是世界蚕桑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中心、蚕桑科技研究中心和蚕桑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学校研发提供中国乃至世界主要的蚕桑品种与栽桑养蚕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17项。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古巴期间,赠送给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桑树种子就来自学校。
学校一贯重视与海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不断拓宽办学途径。学校牵头成立了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江苏船舶与海洋类高校协同发展联盟,先后与海军政治部、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粮食局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学校建有海外教育学院,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科研与办学合作。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设在学校。
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创新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坚持“育人为本、责任为先、公平为上、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船魂”精神,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师生为中心”,走与行业、区域融合发展之路,努力达到本科教学一流、优势学科一流、应用技术先进的办学水平,努力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科技创新平台之一、学术交流中心之一,全面开创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建设新局面。